读书笔记 - 中国近代史

看完这本我就去学习!


总结

这本书很薄,但是娓娓道来一气呵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看完只觉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们走了一些弯路

啊不,

我们走了很多弯路

不过学费总归是要交的,逃不掉的,一些错误早犯总比晚犯更好!

作者蒋廷黻,史学家,亦是外交官

林则徐

在讲到虎门销烟的时候说:

在他们的私函中,他们承认禁烟的困难,但是在他们的奏章中,他们总是逢迎上峰的意旨,唱高调。这种不诚实的行为是中国士大夫阶级的大毛病之一。

书里对林则徐的评价是比较负面的,晚期保守士大夫的形象:

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注:即林则徐)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说实话这个观点我是第一次看见的.. 历史教科书里林则徐都是虎门销烟的英雄形象

书里谈到林则徐对后继上任的总督关于问策如何处理中英等外交关系的回复——「民心可用」:

道光的上谕和林则徐的回答都是士大夫阶级传统的高调和空谈。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固不可失,可是一般人民懂得什么国际关系?主政者应该负责指导舆论。如不指导,或指导不生效,这就是政治家的失败。

作者把鸦片战争后20年政府未尝思痛加以革新的原因,主要归于国人不服,因为处于主战派的林则徐没能和英军打上一仗因而觉得输的冤枉:

实则林文忠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林不去(注:指的是离开浙江),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或将与叶名琛相等。但林败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且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毫无革新运动:主要原因在时人不明失败的理由。林自信能战,时人亦信其能战,而无主持军事的机会,何怪当时国人不服输

书里说:

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曾国藩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

这个观点我是听过的

他是孔孟的忠实信徒,他所选的官佐都是他的忠实同志,他是军队的主帅,同时也是兵士的导师。所以湘军是支有主义的军队。其实精神教育是曾国藩终身事业的基础,也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的特别。他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义。他觉得政治的改革必须先有精神的改革。前清末年的官吏,出自曾文正门下者,皆比较正派,足见其感化力之大。

说到他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为何依旧忠心清廷:

第三,他怕清政府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他是深知中国历史的,中国几千年来,每次换过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一和太平。在闭关自守、无外人干涉的时代,内战虽给人民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亡国。到了十九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环绕着,长期的内乱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清政府,最大的理由在此。

另外,书里提到,自湘军之前,国家是没有私军的,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那些私军便始于平发匪而起的湘军。这个点我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过,对呀,唐末藩镇之后,宋朝开始中央政府对私军应该一直都特别警惕的,之后几朝继续加强中央集权之后就更不用说了,何以后来又出现了军阀了呢。

李鸿章

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年)已经看清中国与日本,孰强孰弱,要看哪一国变得快。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世界的历史的意义,他一下就看清了,并且大声疾呼要当时的人猛醒与努力。这一点尤足以表现李鸿章的伟大。第三,李鸿章认定改革要从培养人才下手,所以他要改革前清的科举制度。不但此也,他简直要改革士大夫的人生观。他要士大夫放弃章句小楷之积习,而把科学工程作为终身富贵的鸿鹄。

但是这在那时是不可能的实现的啊!

但是倘若当时的领袖人物更新,更要进一步地接受西洋文化,社会能容许他们吗?社会一定要给他们更大的阻碍。他们所行的那种不彻底的改革已遭一般人的反对,若再进一步,反对一定更大。

我联想到知乎上@冷哲说过的一个观点,曾让我耳目一新,说的是清廷为何落后保守而又不变革?原文

第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是异族。有的事情,本族统治者可做,而异族不可做。这是因为异族统治者天然会受到汉族的怀疑。因此满清一代,总是(至少在表面上)极度尊崇中国传统文化,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也是为了减少汉族民众对其统治的质疑。这导致了,满清在面临文化激变的过程中会比汉族统治者更加保守,更不愿意改变。

所以根源还是在于整个社会在思想上还没痛下决心,彻底改革的阻力很大很大。书上直说了:

严格说来,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碍之一。

还有,

并且旧社会里,政界是才子唯一的出路,不像在近代文化社会里,有志之士除做官以外,可以经营工商业,可以行医,可以做新闻记者,大学教授,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音乐家,美术家,工程师,且都名利两全,其所得往往还在大官之上。

所以活在现在幸运多了

康有为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做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做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康有为就是这时代中的这样的人。

以前从没想过为啥康有为能「上达天听」,上边这段话是一个解释

义和团

西太后及想实行废立的亲贵,顽固的士大夫及顽固爱国志士,都与义和团打成一片,精诚团结去灭洋,以为灭了洋人,他们各派的公私目的都能达到。庚子年拳匪之乱是中国顽固势力的总动员。

这一次错误之后,大家就都知道了开历史的倒车是不行的

书里也将这作为第三次尝试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

书里把康有为的百日维新作为第二个方案,洋务运动是第一个。我有强烈的感觉,历史教科书上的太平天国没法救中国——洋务运动没法救中国——百日维新没法救中国——辛亥革命没法救中国——只有xxx的逻辑链,肯定是有参照这个的!

孙中山

作者当过民国的外交官,他是信奉三民主义的: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之一,我们不可一误再误了。

我对铁拳无敌先生一开始是膜拜的,毕竟两党都以继承其政治遗产正统自居;后来在了解更多细节之后有些逆反心理;现在又觉得他实在是了不起,在当时的背景下能提出这样一个可行的方案!总不能因为不是完美方案就否定啊

书中说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政府,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清政府打倒了以后,我们固然扫除了一种民族复兴的障碍,但是等到我们要建设新国家的时候,我们又与民族内在的各种障碍对面了。

书里也说到了另一个我以前没想过的问题,为啥在1926年这个时间点北伐。俄国革命1917,传进来1919,中山先生最终决定借鉴经验1924

十三年(1924年)初中山先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彻底地改组国民党,并决定联俄容共。同时蒋介石从俄回国。中山先生就请他(注:蒋介石)创办黄埔军校。

时间线排下来就差不多到点了

其它

说到为啥我们和曾经海上大国西班牙之间没啥交集:

西班牙也是十六世纪的大海权国,但是天主教皇在分派海外区域的时候,把中国划归葡萄牙去发展。所以中国与西班牙没有要紧的关系。

说到物竞天择的一些影响,这个「强者之责」的点从来没想过

同时西洋人把达尔文的学说应用于民族之间:优胜劣败既然是天理,强者有助天淘汰弱者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