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两周前,我参与了表姐二宝宝的取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要用典取一个高雅的名字,结果凸显了自己在古文积累上的不足.. 能想起来的只有高中课本里背诵过的那些文章,把朗朗上口的古文翻出了再朗诵一遍,啧啧,真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除了积累上的不足,另一个深层原因是没有索引!!没有索引怎么做搜索?!因此,我决定开始慢慢翻一些古籍,看到喜欢的段落、篇章、情节就索引起来,将来等我的儿子/女儿需要取名字的时候就有准备了(不过首先,我得…..😳😳😳)。
于是,我找到了一个网站,开始看白话文版的《资治通鉴》,更准确的说是听一听。挑这个网站仅仅是因为它的网页能被 Pocket 识别处理,可以听,搜到的其它几个网站好像不行。
这两周的通勤途中就暂时告别了微信读书(还有2本的笔记还没有整理..),把「战国·秦」的几卷听完了。我更关注的是整个历史线索,不同的历史事件(好比长平之战前后)其实是串在一起的,但是从前我都是孤立地了解这些事件的,串起来、知道先后因果才有意思嘛!相比这些,文中所引述的各种诸子时评我倒是不一定赞同。
卷1 周纪一(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69年)
我关注的历史事件/人物:
- 三家分晋
- 魏文侯曾向子夏请教,所以离孔子的年代也不是特别遥远嘛。
- 魏文侯启用西门豹治邺。
- 吴起
- 魏文侯启用吴起为大将。
- 吴起真是厉害,在鲁国、魏国、楚国都能快速增强国力,最后被守旧派清算的时候还能遗计复仇。
- 齐威王
突发奇想,孔子所追求的礼,虽然可能有繁文缛节的槽点,但是终极目标更像是今日的程序正义吧,礼只是实现途径。不过感觉程序正义应该⊆孔子的礼。一搜,果然有好多人这么理解过..
卷2 周纪二(公元前368年——公元前321年)
我关注的历史人物/事件:
- 秦孝公、商鞅
- 公元前362年即位,当时秦国被各国认为是未开化的蛮夷,都不让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 于是秦孝公发愤图强,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 司马光评价商鞅:过于刻薄了。
- 魏惠王
- 商鞅是魏国人,魏惠王没有重用他,也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建议不用就杀了他。最终(公元前340年)也正是商鞅率军攻魏,逼迫魏国迁都大梁。(是不是因此迁都有两种说法)
- 孙膑、庞涓。也正是在魏惠王期间(公元前353年),庞涓率军攻赵,孙膑围魏救赵。十几年后(公元前341年)在马陵之战中「庞涓死此树下」。
- 孟子见的梁惠王就是他…. 所以原来孟子和孙膑这些人是同一个时代的呀。
- 后来的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时候他也还在。
- 突然很心疼魏惠王,他的一生(前400年-前319年)活了这么久,他是魏国第三代君主,上任之初韩赵联合攻魏,索性因为韩赵对魏国的处置意见不合才没有灭亡。但是他一生都不是很顺利 = = 孟子和他讲仁义的大道理他当然听不进去了呀,身处四战之地,╮(╯_╰)╭ 话说如果如同商鞅一样的变法能行么?
- 齐威王
- 除了孙膑、田忌,邹忌也是齐威王时期的人。邹忌还曾经陷害田忌使其出逃楚国。后来是齐威王的儿子即位才召回了田忌。
- 苏秦
- 关于苏秦,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有另一种说法呀:潜伏者苏秦:一生欺骗,只为忠诚。有好多人说史记中的苏秦是传奇小说,真正的苏秦比张仪晚了一辈,促成五国攻齐而不是攻秦。
卷3 周纪三(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98年)
我关注的历史人物/事件:
- 张仪
- 我一开始觉得苏秦比张仪厉害,因为任务难度不同,苏秦要联合6国,是 hell 级别的吧(虽然这段历史不一定真实)。但是在公元前317年苏秦被刺杀之后,张仪似乎终于开始完全绽放光彩,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楚怀王被忽悠得简直令人心疼,是的,就是屈原的那个楚怀王。直到秦惠王去世、继位的秦武王不喜欢张仪,连横才失败。不过张仪至死都对攻取三川地区挟天子的计划念念不忘,公元前316年在攻韩、挟天子还是按照司马错所说攻蜀、闷声发大财的抉择期间就提过一次建议了,公元前310年又说了一次。在人生的最后时光还能操控魏、齐于鼓掌之间,拜服..
- 秦武王
- 喜欢大力(请脑补图)。
- 最终死因是举鼎时用力过猛、血管破裂而死,与他一同比试的大力士被灭族…… 😓
- 鸡鸣狗盗
- 秦王“邀请”孟尝君来秦国当丞相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99年。结果随便有人进谗言秦王就要杀孟尝君,这才有了鸡鸣狗盗的故事。
- 平原君也是在这年登上资治通鉴的舞台。
- 赵武灵王
- 公元前326年才即位,公元前307年才胡服骑射,此时离天下一统都不到100年光景呀。
卷4 周纪四(公元前297年——公元前273年)
我关注的历史人物/事件:
- 赵武灵王
- 课本上没有说过赵武灵王的立储纷争。最开始喜欢宠妃的小儿子于是废长立幼,宠妃去世之后又可怜起前太子了,想并立二王(推恩令吗..😳)。最终被困死在沙丘行宫之中(公元前295年)。谥号,乱而不损曰灵。
- 宋国覆灭
- 我还挺诧异的,诶,原来宋国在战国还存在的吗 😂
- “宋国发生雀鸟在城边生下鹞鹰的怪事”,这 TM 不就是杜鹃借窝生蛋的桥段吗,居然就占卜说「小而生巨,必霸天下」,然后宋康王就开始“走上称霸之路”了.. 虽然确实有了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最后还是被齐国趁机灭了..
- 乐毅
- 齐王灭宋之后也骄傲了,南侵楚、西攻三晋、还想吞并周王室自立天子。结果就被燕昭王联合五国攻齐(公元前284年),六个月就被乐毅打到只剩莒城、即墨两座城。
- 荀子评价宋王、齐王说:「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
- 田单
- 在齐国仅剩两城的灭国之际,田单挺身而出率即墨全城军民守城。在燕昭王去世之后用反间计让本就疑心乐毅的新王调走主将(堡垒最容易攻破的地方总是在内部呀)。又以火牛阵破燕,尽复失地。
- 蔺相如
- 完璧归赵在公元前283年、渑池之会在公元前279年。
- 渑池之会后,秦昭襄王把孙子嬴异人送到赵国当了人质。
- 战国四公子
- 孟尝君,在齐王灭宋之后就受到齐王的排挤,于是到魏国为相。后来齐国复国之后,孟尝君成为中立英雄,独立于各国之间.. 乐毅攻齐的时候也没见孟尝君出来反击呀,要是信陵君肯定直接就带兵怼上去了。公元前279年去世之后,几个儿子争权,被齐、魏趁机灭了,孟尝君绝嗣..
- 信陵君(公元前276年受封)
卷5 周纪五(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56年)
我关注的历史人物/事件:
- 赵奢
- 赵括的父亲赵奢铁面无私,处死了不肯交税的平原君家人,还以理服人说服了愤怒的平原君,于是被举荐给赵王,当上了管理国家赋税的官员。
- 后来秦国攻赵,赵奢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才 “投笔从戎(误)” 临危受命成为将军抗秦😂。
范睢
看战国时期的历史总觉得虎狼秦国怎么又欺负人了,但山东六国各种作死、各种昏庸、各种浪费人才,被错过甚至被欺辱的贤才们在秦国又都能发光发热,就对六国的境遇不仅不同情反而开心了。范睢就在魏国被猜疑、被羞辱。
在 有没有文明战胜野蛮的实例? 这个知乎问答中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定鼎中原,
是因为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
蒙古之所以能亡金平宋、饮马多瑙河,
是因为在铁木真治下,一名奴隶也能凭军功直升万夫长。
新中国之所以能在朝鲜对肛十七国联军,
说穿了还是因为tg给了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过上新生活的希望。
文明是什么?把人当人看,才是真正的文明。
把愈多的人纳入统治阶层,才能够群策群力,
才能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够抡起拳头把别人打得满脸开花。
世世贵族,年年奴隶。
那所谓的“野蛮人”自然会让自诩“文明”的家伙们领教属于野蛮的骄傲。
我觉得至少在秦国的例子上,这段话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六国(可能楚国除外)总自居文化正统瞧不起秦国,但是组织能力的碾压会告诉他们谁才代表着前进方向。
范睢偷渡到秦国之后,献上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但是我并不觉得范睢属于最顶尖的那一批谋士,但是他能用阳谋、或者说是将私利与公利密切结合在一起(看到这里想到了有着同样特质的凯撒)。
- 因为范睢提出远交近攻战略的一个出发点是为了把当时的相国魏冉拉下马,说他攻打齐国的策略是错误的,是要找魏冉抗推自己上位。之后获得重用也是因为顺应天时帮秦王去除了权臣获得了亲政大权。
- 当白起长平之战获胜之后,原本是要挟恐怖之威直接覆灭赵国的,但是范睢建议秦王停战讲和,不想让白起独享灭赵的尊荣(部分原因或许是白起是魏冉举荐的)。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
- 长平之战系列
- 秦国攻打韩国的时候,上党成为孤城,于是向赵国投降。秦国于是借着这个由头攻赵,长平之战。
- 我有看到过一个说法是:赵括主动出击的原因并非完全是因为他纸上谈兵,当时赵国征发的士兵已经包括了全国大部分的青壮了,已经是赌上国运的一战。国家耗不起,所以不能像廉颇一样死守下去,秦国更加耗得起,所以只能赌国运进击一把。秦国也不想比谁先耗光国力,就像比拼内力一样,自损八百,所以才用反间计挑了赵括这个应该会主动出击的对手。赵括的能力肯定是有的,最终「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白起自己说的)足以证明,只可惜赵括初战就打的是这种死局,要是能够早点从军中锻炼开始历练,或许也会是一颗闪闪将星吧。可惜现在只能活在贬义的成语中了。
- 我认为范睢肯定不是出于让秦国也休养生息的理由才建议的秦王让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不久罢兵的。理由就是差不多不到一年(公元前259年),秦军就再次攻赵了,这次打的是赵国首都邯郸。白起因病没去。我觉得白起肯定也预见到了因为自己长平中的坑卒行为,赵国一定誓死战斗,这次没那么容易打赢,就顺势不去了,他去的话赵国肯定就更加悲愤,战斗力再翻一倍。
- 也正是这次邯郸之围,平原君前去楚国求救。这才引出了毛遂自荐的故事。于是春申君带兵救赵。魏国也派兵救赵,但是魏王让大将驻足不前,这才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率各国联军在邯郸城下大破秦军的故事。
- 有了多国援军,秦国一直没法攻下邯郸。秦王强令白起前去统兵,但是白起称病重,不肯起身。公元前257年,白起被秦王驱逐出咸阳,又被群臣说出城时面有怨色,于是被秦王赐死。太祖叹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有人说梁启超考证说整个战国期间战死两百万人,白起占了快一半。
- 也正是在这次邯郸之围中,吕不韦与质子嬴异人买通守卫从邯郸逃亡来到秦军,这才回到了秦国。后来公元前251年赵国才把嬴异人的妻子儿女(嬴政!)送回秦国。
卷6 秦纪一(公元前255年——公元前228年)
秦国灭了周王室,于是变成秦纪了。
我关注的历史人物/事件: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 春申君曾经任命荀子为兰陵县令。
- 荀子说「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当汤、武之仁义」,这个我是不同意的。秦军锐士天下第一!😄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孔斌评论鲁仲连的话语我很认同:
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翻译:人都是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这样不停地做下去,便会成为君子;始终不变地这样做,习惯与本性渐渐相融合,也就成为自然的了。
郑国渠
- 最初是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延缓灭亡而派郑国来秦主持修建的,公元前246年。想起来了,这就与我之前在《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这本历史小说里看到的对上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赵国新王即位,派人来代替廉颇。廉颇不开心,攻击了上任的新官,于是就跑到魏国去了。这之后赵王想要重新启用廉颇,这才派人来评估廉颇的现况。不然直接召见就可以了嘛。结果使者回去报告说「顷之三遗矢矣」,上了三次厕所,估计是吃撑了.. 结果赵王以为廉颇已经老了,就不再用他。囧rz….
春申君
- 史书记载春申君最后是被献给楚王的怀有自己孩子的美女的哥哥在楚王驾崩之后刺杀,晚节不保。
- 至此,战国四公子就都谢幕了。这几位都是以养士著称
- 孟尝君和另外三个比早了一个时代。而另外三个好歹在解邯郸之围的时候共同战斗过。孟尝君在齐国被乐毅打到就剩俩城了也没见他有什么表现。
- 相反信陵君率领各国援军能击退秦军,在秦国攻魏的时候更是重返魏国反击直至函谷关,还有魏公子兵法传世,这个统率能力自然不用提了。
- 春申君有从龙之功,之后担任楚国相国多年,也曾一纸书信打消秦国攻楚的念头。但是老了成了送子观音,这叫啥事嘛 😂
- 平原君就弱爆了,感觉在每个事件里都是反面配角.. 如果不是因为出身权贵的话哪里可能在史书上有一席之地呢
- 不过光是听得进他人的谏言进而改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吧
李牧
- 一直在镇守赵国北疆,赶跑异族。
- 公元前234年秦军来犯的时候李牧率军大败秦师。公元前232年再一次击退秦军。公元前229年,秦军又来了,这次(又一次)用了反间计,贿赂佞臣和赵王说李牧要谋反。于是赵王要撤换李牧,李牧不受命,被赵王处死了。
- 看到这种傻逼人物很难不气愤,李牧率领已经被长平之战打残了的赵国多次击退占绝对优势的进犯秦军。这样的人物没有战死沙场,受小人佞臣所累。所以说,六国灭亡是应该的。
- 有时候我也好奇,这些国君真的就这么容易被说服吗?进谗言的佞臣、各路纵横家都是,那些长篇大论光看文字的话,我并没有觉得那么有说服力呀,或多或少有一些逻辑上可以攻击的点。但是能把国君说服,我觉得是戳到了核心的点上。其它地方说再多也没有用,核心矛盾拎清楚就够了。哦对,那时候没有人整理过逻辑学
卷7 秦纪二(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09年)
我所关注的历史人物/事件:
- 天下一统
- 终于到了公元前221年这个时间点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以前仅仅知道始皇,现在听了这么多卷下来,对于「奋六世之余烈」这点有了更深的体会。灭六国这一点,我相信只要来一个不昏庸的秦王,凭借当时秦国的几乎压倒性实力应该都能够做到。但是书同文车同轨、中央集权大一统、郡县制(之前我还专门读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这些遗泽千年的政治措施可能真是非他不可。但是达到目标之后他应该是膨胀了吧..
- 沙丘行宫
- 公元前210年,嬴政在沙丘行宫驾崩,赵高和李斯密谋立胡亥为秦二世。始皇因为厌恶谈论死,在立继承人问题上搞得这个样子,整个秦国基业就是胡亥这个傻逼败掉的,严刑峻法、屠戮功臣 ╮(╯_╰)╭
- 大约85年前的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就是被困死在沙丘行宫的呀,也是因为立继承人的问题作的死..
- 我搜了下,应该是同一个沙丘行宫。另外好像商纣王的酒池肉林也是在这个地方呀?!
- 陈胜吴广
- 公元前209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起事的时候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我看到因此有人推测扶苏是来自楚国的王女所生,很说得通呀,谁让始皇的后宫完全没有记载。
- 一直只知道他们「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后来他们怎么就把舞台让给了项王沛公就不了解了。原来:
- 陈胜不懂「缓称王」的套路,很快自立为王、号「张楚」。
- 陈胜派将领武臣去夺取赵国旧地,后来武臣自立为赵王了…
- 武臣后来又派韩广去夺取燕国旧地,后来韩广自立为燕王了…
- 陈胜任命吴广为代理楚王,向西攻打荥阳。结果吴广久攻不下,部下怕秦军来袭,觉得「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足与记事,恐败」,于是就假传陈胜号令,把吴广杀了….
- 陈胜称王之后也骄傲了,「你变了!」,于是渐渐众叛亲离,腊月被车夫刺杀。
- 所以起事之后就半年多反正不到一年就再见了..
理论上说,在公元前209年结束、公元前208年开始之际,秦国还没有灭亡,之后还有「卷8 秦纪三」。但是在我心里,在始皇驾崩、陈胜起事的这个时间点,「战国+秦」的大篇章已经画上了句号了。
接下来,灯光师请把光往项王和沛公身上打一点,把舞台留给他们!(要是不提,谁会注意到刘邦只比嬴政小3岁呢╮(╯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