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一个月前听完的书,晚上换换脑子整理了笔记。整理的时候看到了「多元正义、复合平等」的概念,超级喜欢,因为它和 bagging 真得好像啊!!那就一定要列出来了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第六章——分配正义和群体认可

因为热情基本都投射到这个章节相关的部分上了,就把它放在开头吧。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领域的区分,自由和平等方能在每个领域中同步发展。因此,沃尔泽强调:“事实上,自由和平等是一个意思,我们可以说,(经过区分的)现代社会既享有自由也享有平等,但条件必须是任何领域中的优势不能转化为另一个领域中的优势。”也就是说,“要讲区分就得坚守区分,政治权力不得左右教会,宗教不能牵制国家,以此类推”。

我一直赞同政教分离,但是都是出于结果论的因素——历史上这么做的国家发展得更好。但是上述的这个观点确实点醒了我,原来还可以这么去理解!😯

每个社会本身的发展历史和传统也会形成具有特点的领域区分和领域间影响或跨越。但这不应当影响坚守领域区分,坚持领域独立的基本原则。否则,当一些人在一个领域中的优势能够顺利转移成为另一个领域中的优势时,就必然会形成沃尔泽所说的“宰制”(domination),宰制必然使得原本应当独立的领域正义遭到破坏。

从群体价值观,而非抽象正义原则来看,社会中并不存在某种统一的、行诸任何领域都有效的正义原则。每个具体的领域都有它自己约定俗成的正义,这就是沃尔泽所说的“多元正义”。

所以在沃尔泽 (Michael Walzer) 看来,首先金钱和医疗应该属于不同的领域,那么如果在医疗领域的分配正义是按需,那么有钱人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优势,就属于一个领域对另一个领域的宰制。🤔

提出多元正义观,沃尔泽采用的是一种很现实的正义观。他看到现有社会中,各领域中都存在着许多实际的不平等。他认为,如果各领域能保持独立,不受其他领域的宰制,那么这些实际的不平等就至少不会加剧。而且,由于每个人都同时生活在不同领域之中,他在一些领域中的劣势至少可能由他在另一些领域中的优势所抵消,最后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平等”局面。沃尔泽称之为“复合平等”。

整理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这个复合平等 (complex equality) 的概念和 ensemble methods 里的 bagging 很像呀😂!多个不同 distribution 的 replica 所得到的 weak classifiers 共同做出的预测,能够显著降低 variance. 所谓的 variance 不就是不平等么!

我突然觉得,这个多元正义和复合平等的概念很有说服力呀!!整理笔记到这里,我就决定要放在博客上来了。😂

书中继续讨论,

复合平等观认为,“平等”不是一种可以预先设立的总体理想。平等只能是一种“不平等的平等”,即许多领域中实际存在的不平等相互抵消、平衡后达到的“复合平等”。

自由主义者习惯于把自由市场当作对抗政治专制、自动形成民主社会的力量。沃尔泽对此告诫道:“政治专制被废除以后,财富本身便会成为专制的形式,对此我们必须看清楚才行。”沃尔泽指出,限制政府权力是领域区分的伟大成就,但是,正是这一成就却可能为金钱统治打开大门。金钱可以影响和控制政府官员、操纵各级政策和决策,让有钱人肆意剥削、压迫和凌辱无力保护自己的弱势阶层。沃尔泽称此为金钱财富的“三重高压统治”。沃尔泽强调,只要存在这三重统治,就不可能存在有效的自由市场。

惊了!!感觉说到心坎上了呀!

徐贲老师表示,沃尔泽的多元正义观对讨论中国社会正义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首先分出不同领域,

这样讨论分配正义,可利于直接切入具体的中国社会问题,因为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其实都首先是在某些特定领域中的问题,确定问题所在的领域往往也就是研究问题的性质。

「多元正义」的另一个让我觉得特别熟悉的原因,就是它主动细分到不同领域这个行为吧。分治 (divide & conquer) 的算法思路跃然纸上!

这一分析方式的关键就是坚持现代社会领域的区分,反对强势领域(权力和金钱)对其他领域的宰制。在当今中国社会中,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如学校的学店化、医疗服务的商品化、公职权力的腐败、商界的金权勾结、社会等级的官本位制、权贵势力干扰司法和欺压平民等,都是一些领域宰制另一些领域的结果。

但是,要阻挡不同领域之间的「宰制」好难的吧?这个理论在我看来好美好美!但是实际可行性有多大呢?我想去看沃尔泽的原书《正义诸领域》,但是发现 kindle 搜都搜不到 = =

另外我也搜了下对多元正义、复合平等的批判,想看看有没有反面的声音,但是居然没搜到几个,所以这个很小众吗??我就只好到 amazon 和 goodreads 上看外国朋友们怎么不给好评的:

  • 没有说清楚 “shared meanings” (难道指的是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个出发点到底表示什么
  • 不同领域之间的边界问题
  • 确实有人提到了可行性的问题,说这只是一个理论的区分,但是对于「应该做什么」不明确。应该针对的是「每个领域内的正义、准则应该由领域内的人根据种种自己得出」这个观点吧。

我对那些并不了解,但是既然有了一个映射到 CS 上的概念那就可以随手类比想一想,比如,会不会有无限细分的困境呢??另外,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领域分类会不会有区别呢?又是一个要将主观标准客观化的死路吗?🤔 还是希望有机会能找出书来看一看呀。

剩余部分

对全书剩下的部分就没有那么大的热情了。这本书的线索是这样的:


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要有社会正义、要有人的尊严。所以要谈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讨论的是各种关于社会正义的问题。

那么社会正义 (justice) 是什么,其与公正 (fair)、公义 (righteous) 又有什么区别?

  • 正义并不简单等同于公正
  • 公义 righteous 在基督教的语境里,是神启示的正确道德感,超越了人的正义与公正,人类社会只能把 righteous 作为一个至善的目标。
  • 社会正义 social justice 是这本书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 其实在 1840 年这个词才被提出来呀,也对,关于尊严、社会正义等等的理念,也应该都是人本主义兴起之后才会涉及的吧(这里 cue 一下《未来简史》😝)。

社会正义作为政治问题包括两个基本原则:

  • 自由。先有自由,再谈平等咯。自由原则和人的尊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 平等
    • 机会的公正
    • 差别原则(只有在有利于最弱势者时,才能允许差别对待的不平等)

而正义包含三个基本部分:

  • 分配正义
  • 惩罚正义
  • 战争正义

在书的前几章会依次说到。关于惩罚正义:

对于法律惩罚的目的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是“付出代价”,第二是“吓阻(其他人)犯罪”,第三是“改造(罪犯)”。

对呀,是这个理,我觉得三个都有道理呀。于是书中在第七章中就接着讨论惩罚正义对应的应该是哪一种。那么是哪一种呢?我就懒得写了,感觉我的热情全部投入到刚才的多元正义、复合平等里去了..


另外,书中讨论的一个大背景是全球化。在全球化中的群体认同和公共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种文化中,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觉得它是“我”的文化,因拥有它而认同它。但是,当这一文化被展现到世界观众的面前时,我开始用“见证人”而不是“拥有者”的眼光来看待它。我必须学会与我习以为常的群体保持距离,而用自由、独立个体的眼光来注视和判断我的群体存在及价值。当我用这种“见证人”眼光去仔细看我熟悉的生活世界时,我发现许多具有“国家特色”的东西原来不值得我认同。我开始明白,认同是值得认同,不是不得不认同。我于是有了积极参与营造新认同的意愿。因此,全球化看上去是破坏了我的认同,其实它是在帮助我实现另一种不同的认同。

🤔 话说我从来就不觉得传统文化是该全盘接受的呀,其中那些美丽的东西我一直很喜欢,那些糟粕的东西我也一直就很厌恶。对我来说,类似普世主义和全球正义这样的观点并没有吸引力。对于亲族、同胞我在 scoring function 中确实会给更高的初始点数,但是也仅仅是一小部分,个人的魅力、道德修养等等是更加重要的权重,可比血缘关系重要的多呀。

关于为什么讨论到全球化,首先,这个是大背景吧,其次,

  • 全球化是形成全球正义的条件,但全球正义也会向人们提出与全球化不同的问题,其中包括如何判断全球化本身的正义性问题。从全球正义来看全球化,我们所面对的就不只是一种全球化,而是全球化中具有不同道义价值的不同部分,尤其是自由市场全球化和公民政治全球化。

对于国际关系,我目前赞同的是罗尔斯的观点:

在罗尔斯的《万民法》中不是完全没有对世界范围内的个人公民的考虑,但一国公民个人不可能对等地与其他国家公民进行直接的政治交往。每个公民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只能由他在本国内的政治参与间接发生。

另外,徐贲老师在某一章的开头引用了下边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也是隐隐赞同的吧:

蔡美儿认为,全球化匆匆将自由市场制度引入一些发展中国家,迅速扩大了原有的贫富悬殊,埋下了社会动乱的火药,而缺乏宪政法制和公民政治文化基础的民粹式民主则随时都可能将之引爆。


正义社会毕竟是个很难达到的目标,于是引出了「正派社会」:

  • 和“正义社会”相比,“正派社会”是一种更为现实、更加可以从公共生活小处做到的社会理想。正派社会问题意识(不排斥、不羞辱、不伤害弱者、不背信弃义等)也更直接与群体认同有关。
  • 在正义社会里,每个人都会积极为别人设身处地着想,更努力去实现一种大致的公平和公正。
  • 在正派社会里,人们相互避免,尤其是要求他们的社会制度避免对任何人造成物质和非物质的伤害。
  • 在一个正派的社会里,人们重视一切制度伤害的严重性。制度伤害的起因是不能把每一个人当作人来对待。制度伤害的后果是社会成员因饱受屈辱,人格受损而抬不起头来,无法真正与群体认同。

对我来说,正义社会要求个人主动参与的部分太多了,我就想静静地宅呀。能做到正派社会就已经很棒了!之前的两次连累老虎的动物园事件中都涌现出了不少蕴含解气意味的评论,不就是因为受这种破坏规则的人的气已经太久了吗,为什么总会是守规则的人受伤害呢。

维系正派社会和帮助人们认同正派社会的,是那些人们普遍觉得有价值、有意义、值得他们自觉自愿去做的事情。这种认同除了对现有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威合法性的确认之外,还涉及一般意义上的群体道德风气、人际关系、文化倾向、时尚流行等。个体成员对群体的接受和参与程度往往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同样以其价值取向发挥着公共生活的纽带作用,对认同意愿有相当大的影响。它们包括:

  • 群体的记忆(尤其是什么是值得保存的往事记录)
  • 使用的物品(尤其是能体现我们自身价值的物品)
  • 收藏的物件(不只是商品价值,而且是审美、感情、历史价值)
  • 维持的传统和风俗(裹小脚、收童养媳不在此例)
  • 对他人需要和利益的肯定、关系
  • 人际间的承诺和信任,等等。

这些其实就是这本书中的后半部分讨论到的问题,新闻传媒、信任承诺、文革物品、博物馆等等概念都在讨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