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听完全部似乎还遥遥无期..


之前的几卷:


汉文帝、汉景帝

卷14-15 汉纪六、七(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55年)

汉文帝

  • 我一开始觉得文帝有些愚仁,骄纵弟弟淮南王刘长。若是其他哪个枭雄的话我甚至还猜想会不会是汉文帝故意这么做的呢——有了把柄之后才好削藩。淮南王自己傻,造反被赦免了还觉得受到侮辱绝食而死。文帝哭的很伤心,后来无知群众传诵歌谣讽刺他们兄弟二人不相容,帝闻而病之。😓
  • 但是转念一想,组织上决定汉文帝来长安当皇帝的时候,他只是「代王」,母亲毫无地位,平日里也毫无锋芒外露的行为。他被选为皇帝肯定是因为重臣觉得他好控制吧,名义上说因其贤德。
  • 文帝成为皇帝之后在朝廷上问对周勃,周勃答不出,这才有了「汗流浃背」这四个字。汉文帝从一个弱小势力的藩王进京开始,慢慢掌控实权直至开启文景之治。这还不厉害吗!削藩的时机还不成熟,就留给自己的儿子去做吧。
  • 在最后的遗诏里,文帝说不要铺张浪费,把妃嫔都遣送回娘家吧。这让我很是感动,不忍心再黑他了。

贾谊

  • 贾谊确实是有才的呀,《过秦论》、指出诸藩王为大汉心头之患等等。只是可惜生太早了,也死太早了。要是贾谊活在汉武帝的年代,肯定会有更加炽烈的光芒吧。不过若是生在武帝的年代也有可能反而死得更早……

卷16 汉纪八(公元前154年——公元前141年)

汉景帝

  • 感觉汉景帝显然不如汉文帝。小时候居然用棋盘把吴国太子砸死了…. 在汉景帝任内爆发过大叛乱,他还骄纵梁王、愚孝窦太后,以至于梁王居然敢公然刺杀袁盎等等一批朝廷大臣。Orz..
  • 这时候叫七国之乱。后来西晋的是八王之乱。嗯,终于区分开了 😂
  • 有文帝珠玉在前,我就不怎么看得上景帝了。但至少这个时候民众还是以休养生息为主的吧。

晁错

  • 提出重农抑商、移民戍边的一揽子政策。
  • 说诸侯王早反比他们准别好了再反会更好,但是你居然没有因此早做准备?!
  • 居然建议汉景帝带兵亲征,然后自己镇守长安?!😳 作死到这个地步那就吃顿好的吧。

直不疑

  • 是的,这是一个人名。
  • 直不疑信奉黄老之学,在公元前143年汉景帝时期当了御史大夫。有一次,同住一处的某人告假回家,错拿了同处另一位郎官的黄金走了。不久,同住一处的郎官发觉自己丢了金子,怀疑是直不疑偷去了;直不疑向他道歉说确有其事,买来黄金还给了失金人。后来,告假回家的人回来,交还了错拿的黄金,丢失黄金的那位郎官大为惭愧。因此,直不疑被称为「长者」。
    • 我不能理解啊!!
    • 这简直玷污了长者这两个字在我心目中的分量嘛!😡
  • 后来,有人在朝廷上诋毁直不疑,说他与嫂子私通。直不疑听到了,就说:“我并没有哥哥。”但是终究不自我辩白。
    • 画面感!!一个没有存在感的同学看着四处奔走相告散布「他与嫂嫂私通」流言的人,自言自语「可是我并没有哥哥呀」😂😂😂

汉武帝

卷17-18 汉纪九、十(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25年)

终于来到了汉武大帝的篇章!

推恩令(公元前127年)

  • 为什么推恩令没有叛乱呢,应该是因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已经被打怕了吧。而且推恩令是慢性毒药。我还想过这和北击匈奴的军威有关吗?但是看了下时间线,推恩令的时候还没打匈奴呢。
  • 推恩令也不是首创,之前贾谊就有类似的思路了。至少汉景帝明确地把梁国分给梁王的五个儿子。但是是由主父偃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性策略一锤定音。
  • 但是主父偃为人很骄横,生涯像流星「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

卷19 汉纪十一(公元前124年——公元前119年)

在这一卷里北击匈奴,冠军侯霍去病也是在这一卷登场的。

霍去病

  • 佩服啊!资治通鉴也描述他「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 可惜英年早逝,像是命运之子受到了盖亚意识的排斥.. 会不会是大漠地带的水土不服?张骞从匈奴带回来的老婆也在到长安之后一年内就去世了。
  • 霍去病去世之后,武帝给他盖了座陵墓,是祁连山的形状。
  • 十多年后卫青去世时,武帝给他盖了座陵墓,是匈奴国中庐山一样的形状。

李广

  • 在卫青和霍去病两个人形自走GPS的衬托下,李广老将军显得非常可怜——运气总是不好,总是迷路😓。在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二集有过这么个画面,三路大军北击匈奴,结果李广军迷路了“断了卫青后路”….

  • 感觉李广个人武力或许很高,但是统率能力不咋地吧,曾经还因为冒进害得博望侯张骞被贬为庶人.. 张骞问你的良心会不会痛!

  • 但是真的心疼李广老将军。和匈奴缠斗一生,等到老了,国家强盛足以反击了,自己却运气不好总是在大漠中迷路。最后一战(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出征,李广屡次主动请求出征,磨了好几次才被武帝封为前将军,隶属卫青麾下。但是武帝暗中告诫卫青:

    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说李广年纪大了,运气又不好,就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作战,怕他不能完成擒获单于的任务。卫青便把前将军李广安排到东路。李广心里也知道这些,气不过,没向卫青告辞就自己出发了。结果李广老将军又迷路了。。没赶上卫青和单于王庭的大战。直到卫青班师凯旋才找到组织。李广感叹「路途本就绕远又迷失了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就拔刀自刎了。

  • 但是太史公非常偏袒李广。太史公似乎不太喜欢卫青和霍去病,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外戚身份?所以,写当代史显然会有视角偏差,但是隔了太久可能又丧失第一手资料了,tradeoff.

卫青

  • 以前我从没有注意过卫青的外戚身份,毕竟他以自身能力、功业名垂青史。但是在当时的人(e.g. 太史公)看来,外戚这个标签应该还是有影响的吧。
  • 「卷21 汉纪十三」里,卫青在公元前106年去世。后来的巫蛊之祸(公元前91年)中卫子夫自缢,卫青的儿子也被处死。如果那时候卫青还在世的话,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呢?继续想,如果卫青待机比武帝久,武帝会向托付给霍光一样把刘弗陵托付给卫青吗?🤔
  • 或许是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功给了汉武帝更大的信心,后来他还任命宠妃李夫人的兄弟李广利为将军征讨大宛,他厉害吗?反正最后在巫蛊之祸时带兵在外,听闻被灭族之后就投降了匈奴。

卷20-21 汉纪十二、十三(公元前118年——公元前99年)

卷20很平淡,感觉就是汉武帝求神仙的一卷.. 在公元前117年,张汤创建了「腹诽」的先例。👎

另外幸好在北击匈奴之后,乌孙王没有答应迁徙到河西走廊一带,这才设立了酒泉郡,后来慢慢设立了武威郡,再之后扩展到了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

武帝的用人容忍度

  • 公元前106年这年,

    上以名臣文武欲尽

    汉武帝因为朝中有名的文武大臣快要没有了而下诏求贤(卫青也在这一年去世了),。至于为啥会快没了,武将或许可能战死或者落下病根,文臣的话还不是因为你杀杀杀..😓 在「卷19 汉纪十一」有说到:

    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

    翻译过来就是:

    汉武帝延揽士子文人,常常像怕人才不够用;但性情严厉刻薄, 尽管是平日所宠信的群臣,或者犯点小错,或者发现有欺瞒行为,立即根据法律将其处死,从不宽恕。

    所以武帝的容忍度很低,一不小心就死。但是这样人才还是能一波波地冒出来?!说明那时候真是群星璀璨呀,也说明武帝看人能力很准吧。反正我是不想穿越到武帝时期呀,活不久..

  • 公元前103年,公孙贺被武帝任命为丞相,但是公孙贺不接收丞相印信,顿首涕泣不肯起。汉武帝不理他起身离去,公孙贺才不得已接受印信,出宫后就感叹「我从此危险了」。。这是因为武帝时期当丞相的一个接一个不得好死。。

苏武

  • 公元前100年,苏武开始牧羊。

李陵

  • 李广利出击匈奴的时候,武帝召见李陵,打算派他为李广利押运辎重。但是李陵想要自己率军,因为没马,就说愿意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王庭。???你在逗我吗,步兵!直捣匈奴王庭!???

  • 结果李陵在浚稽山被匈奴骑兵包围,毕竟5k步兵太拉仇恨了。匈奴单于表示要是数万骑兵连5k步兵都打不下来,以后还怎么号令匈奴还怎么和汉对刚?于是死战。最后李陵投降,逃回边塞的约四百多人。

  • 所以一开始你托大说5k步兵也行,然后最终投降了??听到这样的战报我是汉武帝我也愤怒呀。😡

    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

    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最终处以宫刑。不过很久以后武帝确实对当初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但是在我看来,用纯步兵出击匈奴,你当时在想些什么??!

卷22 汉纪十四(公元前98年——公元前87年)

巫蛊之祸(公元前91年)

  • 这一卷里我关心的基本就只有巫蛊之祸了。

  • 武帝曾经对卫青说过:汉家还有许多事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外族侵扰不断,所以朕如果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得不征调民力。但是如果后代也像朕一样的话,就会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武帝对卫青说这些是想表达卫子夫所生的太子性格稳重好静,将来能够以文治天下。

  • 每当太子劝阻武帝征伐四方时,武帝就笑着说

    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不知道差不多一千五百年后的朱元璋是不是也是这么认为的,把木棒上的刺拔去,太子才好即位。可是汉武帝这里拔的刺主要是外敌,明太祖拔的刺是功臣..

  • 可惜太子在巫蛊之祸中因为奸臣陷害,起兵清君侧,最后兵败逃亡。最后武帝死后传位给了喜欢的小儿子刘弗陵。

汉武帝

  • 公元前89年,武帝又一次巡游泰山,在祭祀中接见群臣时武帝说

    朕自即位以来,干了很多狂妄悖谬之事,使天下人愁苦,朕后悔莫及。从今以后,凡是伤害百姓、浪费天下财力的崐事,一律废止!

    即所谓的《轮台罪己诏》。然后首先废止的就是那一大堆寻访神仙的方士。从这时候开始,武帝开始体恤民力休养生息。这一年,武帝已经68岁了,离去世不到2年,他16岁(公元前141年)即位,在位时间长达54年。西汉一共210年,武帝就占了超过1/4的时间。武帝一朝,真是名臣辈出将星云集!

  •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资治通鉴里是这么评价的:

    帝聪明能断,善用人,行法无所假贷。

    汉武帝人很聪明,遇事有决断,善于用人,执法严厉,毫不容情。确实是的呀,在「卷21 汉纪十三」里写道,武帝用法制控制国家,喜欢任用执法严苛的官吏。还曾制定法律,若有盗贼兴起,地方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之后没法完全擒获,主事官员会被一律处死。这种法律是在搞笑吗??果然不久所有的地方官就都再也不报告盗贼了..😳

  • 我想到一个从来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武帝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吗,为什么却是法令严苛呢?这难道就是外儒内法吗?我又在想汉武帝和君士坦丁大帝有没有可类比的地方,后者称为大帝显然是有独尊基督教的加成吧。但是汉武帝在独尊儒术之后有没有受到史书加成呢,好像没有?

汉昭帝、汉宣帝

卷23 汉纪十五(公元前86年——公元前75年)

汉昭帝

  • 汉昭帝刘弗陵上线了。
  • 14岁就能直接看穿燕王举报霍光的奏章是伪造的,厉害呀!
  • 可惜英年早逝,不过所幸汉宣帝曾经流落民间,知道民生疾苦,也是一个好皇帝。

卷24-26 汉纪十六——十八(公元前74年——公元前59年)

霍光

  • 以前一直不知道他是霍去病同母异父的兄弟..
  • 权臣,尽周公之事,掌控天下大事20年。
  • 在皇帝的角度,不喜欢这样的权臣很正常吧,毕竟他在汉昭帝去世之后还废立了一个骄奢淫逸的27天皇帝.. 但是确实是为了民众好呀。

汉宣帝

  • 当初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太子残留人间的唯一血脉——刘病已。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乌龙闯情关》,现在都还记得女主的酒窝。这应该是我看到的一个最终取了>1个老婆结局的电视剧…. 给我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 可惜历史上许皇后被霍光老婆毒死了,因为霍夫人疼爱霍成君…. 霍光最终还是没有追究。
  • 在霍光还在世的时候,汉宣帝对他非常恭敬,也有立他为皇帝的恩德在吧。但是在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后,霍家人(特别是霍光夫人)依旧骄纵,最终因为担心毒害皇后的旧事被曝光,开始准备造反,最终被灭族。
  • 汉宣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死后,宣帝亲政,励精图治,史称中兴!孝宣中兴确实是我不知道的呀。

说实话,后两卷中的朝政日常、老将赵充国平定羌族部落等等就不怎么感兴趣了。

哦对了,安西都护府设立了(公元前60年)!#自古以来

卷27 汉纪十九(公元前58年——公元前49年)

杨恽

  • 《见字如面》里念过他的信,原来就是这一卷里的事情。不过宣帝看了他的信之后,对杨恽深恶痛绝。廷尉判处杨恽大逆不道之罪,腰斩。这哪里到的了腰斩的地步嘛。😔
  • 司马光专门在这里评论说,汉宣帝是个英明的君主、当时的丞相是魏相、丙吉、廷尉是于定国(都是良臣),这个判决也不令人信服,还有之前处死的赵广汉、韩延寿(都是治理百姓的能臣)等等。认为这是宣帝善政的最大污点。
  • 所以,总体而言再贤明的君主,也会犯错,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_╰)╭

宣帝的执政纲领:

  • 在这一卷中记载了宣帝驳斥太子「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的建议,体现了宣帝的施政纲领:霸道王道并存。武帝独尊的儒术在哪里,所以这就是外儒内法吗。宣帝说:

    况且俗儒不识时务,喜欢肯定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使人分不清何为‘名’,何为‘实’,不知所守,怎能委以重任!

    这确实符合我看到目前为止的印象呀,动辄夸赞商汤、周文王这些上古人物。班固夸赞汉宣帝的时候也说

    功勋光耀祖先,业绩永垂后世,实可称之为“中兴”,其功德可与商高宗、周宣王相比!

    所以还是要和商朝周朝的人相比吗?!对于宣帝的主张,司马光在评论里说道:

    宣帝所描述的是俗儒,难道就不能访求真儒而任用吗。像后稷、契、皋陶、伯益、伊尹、周公、孔子,都是大儒,假如汉朝能得到他们而予以中庸,汉朝的功业岂能只像现在这样!

    以咱后世的眼光看来,无论从什么角度,大汉显然要比商朝周朝 NB 呀,这是历史的进程,没必要厚古薄今。而且在孔子之前的人就这么被你司马光归到「大儒」的行列里头去了嘛?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不过司马光反驳的是宣帝对于太子「柔仁好儒」的评价,认为「好儒」不是问题,你不要把儒批判一番。所以司马光也认为太子「柔仁」是一个正当的批评咯。╮(╯_╰)╭

麒麟阁

  • 在宣帝时期,匈奴内乱,一时间有五位单于并立。其中的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公元前51年)。因为四方戎狄臣服,宣帝在麒麟阁上为中兴的功勋大臣绘制画像。

    • 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共十一人。
  • 这种「麒麟阁」、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法国的「先贤祠」简直是我能想到的最大荣耀了!!麒麟阁没有凌烟阁那样被人传诵,或许是因为并非乱世的缘故吧,没有通俗演义加以发酵。

汉宣帝

  • 公元前49年,宣帝去世。

  • 所以从平定诸吕之乱以来,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从公元前179年——公元前49年这长达130年的时间里,连续5任皇帝都不是昏君,都在及格线之上,甚至可称雄才大略!真是不容易!相比之下,罗马帝国大名鼎鼎的五贤帝时期也只有公元96年——公元180年这84年的时间。╮(╯_╰)╭

  • 汉宣帝在反驳太子的「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进言之后表示「败坏我家基业的人将是太子!」剧透一下,也确实如此,从宣帝之后,大汉由盛转衰,到王莽也只过去了50年左右的时间。罗马帝国的五贤帝中最后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也传位于儿子康茂德,也正是在康茂德的统治下,罗马由盛转衰。让我不得不感叹一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汉元帝、汉成帝

卷28 汉纪二十(公元前48年——公元前42年)

// 这一卷里一大段都是文言,没有白话翻译。。我搜了下其它的网站好像也是这样,说明大家用的是同一套数据源。。😓

匡衡

  • 不过在这一卷里出现了匡衡,我早就忘了他是凿壁偷光的故事主角了。

卷29 汉纪二十一(公元前41年——公元前33年)

虽远必诛

  • 公元前44年,郅支单于杀汉使,避往康居国。公元前36年,陈汤斩郅支单于于康居国。公元前35年,郅支单于的头颅被送到长安,陈汤在上书中写下那震人心弦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呼韩邪单于

  • 我终于想起来为什么我对「呼韩邪」这个名字有印象了,就是他娶了昭君!!
  • 在郅支单于被诛杀之后,呼韩邪单于既高兴又恐惧,于是来朝觐见称臣,请求和亲。这才有了昭君出塞。
  • 呼韩邪单于还上书汉元帝表示愿意保护汉朝的边塞,永远相传,汉军可以回家休息了。总算有明白人知道这样只是一时爽,最后拒绝呼韩邪单于的理由是「边境的关卡、要塞不是专门防备来自长城以北的侵扰,也是为了防备中国的奸邪之徒到外边胡作非为啊」😂😂😂

汉元帝

  • 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也在位了16年。
  • 宣帝评价他「柔仁好儒」。都不想说他了,听信奸臣。资治通鉴里评价他「易欺难悟」,跟5位前任相比差远了..

卷30-32 汉纪二十二——二十四(公元前32年——公元前8年)

汉成帝期间,王氏外戚专权。

赵飞燕

  • 公元前18年,汉成帝看上了阳阿公主家的舞女赵飞燕,环肥燕瘦。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正史没有名字)也被征召入宫,后来公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之后,赵昭仪自杀,似乎之前身体还挺棒,暴毙,这些宫闱之事没意思。
  • 赵飞燕诬告许皇后和班婕妤,没两年(公元前16年)自己就被立为皇后了。

刘向

  •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是这个平静而又浑浊时代的光。刘向「通晓天象」,那时候隔三差五天生异象,因此刘向经常上书。外戚王氏权位太盛,刘向专门编纂了一套天象→人间祸福映射的书向成帝暗示。后来更是直接上奏指出若不加以改变,田氏代齐的事件将重现于汉。汉成帝为刘向的心意叹息悲伤但是最终仍不能采用刘向的建议。#十动然拒?😓

    • 刘向曾经上书列数据对比过春秋时期和当今天降异象的频率,当今显著增加。关于这个现象,我猜想是因为汉朝更加广袤的国土、更加详尽的记述吧。
  • 刘向的儿子刘歆好像也是博学多才(不过后来改名刘秀,站队王莽)。汉成帝想要任命他为中常侍,正欲拜官,左右的人叩头力争,都说还没让大将军王凤知道。于是成帝就告诉了王凤,王凤认为不可以,此事就作罢了…. 王氏权威由此可知。

  • 赵飞燕当上皇后之后,刘向编纂了《列女传》,意欲从内及外进行国家道德风化教育。《战国策》、《楚辞》、《山海经》也都是刘向编纂校对的。

  • 刘向去世13年后,王莽篡汉。


汉哀帝、汉平帝

卷33 汉纪二十五(公元前7年——公元前6年)

公元前7年:

  • 荧惑守心。也就是汉成帝去世的那一年。这是我第一次在书中看到这个词,之前在一个争议很大的知乎回答上看过😂。但是 wiki 说这个经后代验证是不准确的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师丹,他在汉哀帝即位之后上奏建议控制贵族的田产数量、缓解贫富差距。不过由于贵族的激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卷34-36 汉纪二十六——二十八(公元前5年——公元8年)

// 西汉的尾声

断袖之癖

  • 「卷34·汉纪二十六」里,董贤出场了。某一天午睡后汉哀帝起来,为了不吵醒还在睡着的董贤,把被他压着的袖子割断了。和董贤一起侍奉汉哀帝的还有董贤的老婆和妹妹.. 😳

  • 公元前2年12月,董贤被封为大司马,当时董贤才22岁。

  • 当时的宰相王嘉多次进谏关于董贤的封赏,但都没有用,哀帝渐渐疏远他。最终王嘉在狱中绝食而死😔。更令人心疼的是王嘉认为孔光是贤人,然而正是孔光弹劾王嘉「迷国罔上」才导致他下狱。

    • 孔光是孔子直系子孙,我完全不觉得他称的上贤人。董贤当上大司马后有一次私下去孔光家拜访,孔光知道皇上要尊宠董贤,用上异常恭敬的礼节迎接,而不敢用接待同等地位宾客的礼节。
  • 哀帝有次宴请董贤父子、亲属的时候喝多了酒,从容地看着董贤,笑着说「我打算效法尧禅位于舜,怎么样?」。哀帝对董贤的喜爱可见一斑。

  • 公元前1年,6月,哀帝去世,没有子嗣。前任成帝没有子嗣,哀帝曾经是个诸侯王,他在封国的时候看着是个明君苗子,他在即位之初可能也曾有过远大志向,但是后来宠幸奸佞(e.g. 董贤),西汉要亡呀。董贤与妻子也在哀帝去世之后不久就失势自杀了。

王莽篡汉

  • 之前王氏外戚权倾朝野的时候司马迁介绍过了王莽,说了好几次「王莽就是这样 xxx 以博取名声」。哀帝去世之后,王莽立汉平帝,自己把持朝政。然后开始搞各种献祥瑞,一拨一拨地吹王莽.. 😓

  • 这时候到了公元元年!这时的年号是元始元年,😱

  • 公元5年,王莽毒杀汉平帝,然后自己当了「摄皇帝」。隔年,公元6年3月,挑了个2岁的宝宝作皇太子,称作「孺子」,我这才知道《孺子帝》这本我喜欢的小说藏在标题里的梗,之前居然不知道.. 😂

  • 公元6年,终于有人起兵反叛了.. 不过就几百人而且很快就失败了。公元7年终于有了上十万人的叛军,但是被官军剿灭了。击败这次叛军之后,王莽开始考虑正式登基。

  • 有个叫作「哀章」的人,看到这个情况来了个政治冒险。他弄了个铜柜,伪造一道上天诏书,说王莽是真天子,然后写了8个辅政大臣的名字,还加上了「王兴」、「王盛」、以及自己的名字😂。后来王莽登基之后,还真就按照这个名单找人,找到了原是城门令史的王兴,以及原本卖饼的王盛,直接从平民启用,担任将军.. 😓😓😓

王政君

  • 汉元帝时期的皇后一直活到现在,超长待机.. 到哀帝时已经是太皇太后了。在哀帝去世后她收起了皇帝玉玺,决定重新召用王莽为大司马,之前哀帝的时候王氏外戚已经被基本赶光了。哀帝即位靠的是他的祖母傅太后,骄纵的傅太后和赵飞燕是一拨,王氏外戚是另外一拨。这位太皇太后王政君真的是没有能力,谁都怼不过,绝招就是忍,靠着比别人活得久取得最终胜利..

  • 王莽登基之后向太皇太后索要皇帝玉玺,王政君不肯给,怒骂一通,但是最后还是给了.. 班彪评论说,要不是因为你,王氏外戚哪能权倾朝野最终篡汉国祚,最后纠结于一颗玉玺又有什么意义呢 ╮(╯_╰)╭

    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群小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位号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犹握一玺,不欲以授莽,妇人之仁,悲夫!


历史确实总是在不断重复,无数强权瞬间倾覆都是内部自己作死。还来不及缅怀五贤帝的大汉荣耀,西汉就这么亡了。不过我已经迫不及待看到位面之子刘秀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