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之子、明章之治、宦官酿祸、三分天下,还就只是头尾有意思🤔。


之前的几卷:

这一纪看完有一点点的感想,放在末尾了。


伪穿越者·王莽 —— 卷37-38 / 汉纪29-30(公元9-22年)

回到西汉末年。

  • 王莽做的各种改革就没什么好记录的了,我更关心的点是大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顺序,与此无关的某项具体改革措施就完全不在意了。不过从改名狂魔王莽的迷信、天真、好虚名的程度看,「他是个穿越者」的观点应该只是牵强附会,这就是个天真的儒家学说死忠拥护者在尝试重新贯彻上古政策嘛。

    • 迷信:在公元23年叛军攻入长安的时候,王莽还穿着全套天青色的衣服,拿着虞帝匕首,转动坐席随着斗柄所指的方向坐着,说道:「上天把这样的品德赋予我,汉军能把我怎么样?」😓你脑子瓦特啦!
  • 我现在觉得王莽年轻时候表现出来的那些清廉的形象(王莽谦恭未篡时)并不是表演。那时天下受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大汉三代皇帝无嗣,自然会有大汉气运将终的流言,同时已经树立良好形象的王莽是以周公的人设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再加上之前有过霍光的先例,因此朝野对于王莽自称「摄皇帝」或许比后来的朝代来的更加宽容。直到有政治投机者伪造天命,王莽或许自己都信了。最后众叛亲离的原因,或许是之后王莽以儒生的政治理想治国,但是因天真的改革措施伤害了基本盘的利益吧。


位面之子·刘秀 —— 卷39-42 / 汉纪31-34(公元23-35年)

刘秀

  • 刘秀第一次大放异彩是王莽派「巨毋霸」这位小巨人来剿匪,率领近十万人把叛军围困在昆阳城,城中也就一万人不到。刘秀带人冲杀,攻击敌军主阵,王莽君的大将带一万多人单独与刘秀交战,命令其余各营按兵不动。结果交战不利,大部队又不敢擅自营救,就这么溃败了。。

    • 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 夜有流星坠营中」…… 这是后汉书对昆阳之战的描述,应该也是王莽军队士气大降轻松溃败的一个原因,(虽然资治通鉴里没写)。这正是「位面之子刘秀召唤陨石」的故事…. 😱😱😱

  • 在昆阳之战后,海内豪杰都使用更始帝的年号。最初是刘秀的哥哥起兵,但是其它地方的义军为了好控制,拥立了更始帝刘玄登基。昆阳之战后不久,更始帝把刘秀的哥哥杀了,刘秀直接认怂,去向刘玄请罪,不夸耀昆阳战功,也不敢为哥哥服丧。后来更始帝任命刘秀为大司马,前往河北镇慰州郡,而更始帝自己登基之后就不理朝政了,日夜饮酒设宴。与此同时,刘秀在北方接收了好多股势力,大家都来归附。

  • 刘秀在北方攻略王郎势力的时候,和随从官员一起要渡河。到河边时河水刚结了冰,等刘秀众人基本都渡过之后,冰就溶解了。😱😱😱 #冰系大法师!这个王郎号称是汉成帝的嫡亲骨肉,被击败之后派人前来投降,还想求封万户侯。光武帝嘲讽说:「假使成帝更生,天下亦不复可得,况子舆乎。」霸气👍

因此似乎说光武帝刘秀是位面之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 更始帝刘玄强行称帝,后来更是杀死了刘秀的哥哥。刘秀哥俩一同起兵,原本是他哥哥更有威望。若非如此,将来估计轮不到刘秀上位。
  • 更始帝放刘备去河北招揽势力,这放出去的鸟哪里回得来。刘秀从此能暗自发展自己的势力。
  • 后来赤眉军杀死了更始帝刘玄,这下刘秀连反叛曾经上司的包袱都不用背了,╮(╯_╰)╭

刘秀一开始也不像是刘邦、项羽那样有大志向的人,曾经的梦想只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真的娶到了!)。看书中的记载,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下边的谋士们有野望推着他往上挤呀。🤔不过刘秀平定天下的时候年富力强,镇得住、熬的过那些功臣,所以不需要杀功臣。


这几卷基本就是刘秀政权平定四方的缓慢过程(公元36年基本平定)。当时西边有隗嚣,西南边有公孙述,北方有匈奴支持的卢芳,各地还有盗贼和因为觉得分功不均而反叛的将领。并没有出现一个直扫六合的人物,大家也会犯错,给我的感觉是大家都比较弱,反正肯定没有韩信那样的帅才存在。刘秀手下的将领们或多或少都打过一些败仗,有时候甚至都需要劳烦刘秀远程指导😓:

  • 比如说吴汉征讨身处蜀地的公孙述时,刘秀下诏书告诉他不能那样扎营。诏书还没到,军队就因为营地的问题被公孙述军击败了。。

恕我直言,东汉平定天下的过程和其它朝代比起来,有一种换个人来他也行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战斗力最强的刘秀当了皇帝不能天天在外头带兵打仗了吧.. 😅 后来孙权曾经在评价鲁肃的时候把鲁肃比作自己的邓禹,邓禹就是光武帝的开国功臣,虽然也打过败仗,但是他自己的家庭教育做的超棒,将来汉和帝的皇后、再将来的邓太后就是邓禹的孙女。

光武帝的名头没有其他开国皇帝那么响,对手的弱小或许占了一大半原因吧。不过听说刘秀的功臣们(只要活到天下平定)都得善终👍👍👍,所以要穿越就穿越到光武手下吧!!


谶纬:

  • 两汉都非常重视谶纬,我猜和刘邦最开始「天命所归」的民心有关,为了加强统治,官方肯定是会支持这个思想的,那就别怪民众们看中谶纬了。后来王莽也信了,再后来刘秀也信了,毕竟「刘秀当为天子」这样的谶语如果真的是在刘秀还没发迹的时候就出现了的,那也太准了吧!

明章之治 —— 卷43-47 / 汉纪35-39(公元36-91年)

在平定蜀地的公孙述之后,就是刘秀治国的日常了,在这时候休养生息、不闹腾,就是一个好皇帝了!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驾崩。

汉明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

  • 继位的是汉明帝刘庄。只有12岁的时候刘庄就能够看穿官吏们简牍上的暗语,15岁时又能够提出平定贼寇的正确办法,厉害!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想象西汉昭帝刘弗陵如果没有夭折的话,大概也会是这么一位皇帝吧。不过司马光说「明帝性情狭隘而苛察」🤔。

  • 刘庄是阴丽华的儿子,最开始并不是太子。刘秀最初立的太子是他前往河北接收势力时候迎娶的郭皇后所生的孩子。后来改立汉明帝之后,兄弟俩倒是继续一片和睦,生于帝王家却相亲相爱,真是不容易!

  • 公元60年,汉明帝怀念东汉中兴大业的功臣,排了云台二十八将!因为马援是汉明帝皇后的父亲,所以唯独马援不在里头。。。。对,就是那位「马革裹尸还」的马援。

  • 正是在汉明帝时期(公元65年),佛教传入中土,至少是明确被提到。

  • 公元75年,汉明帝驾崩,死前也说不要厚葬,把牌位放在母亲阴太后的陵寝中即可。光武帝刘秀也不喜欢厚葬。再给他们俩点个赞👍。

汉章帝(公元75年——公元88年在位,所以其实是英年早逝呀)

  • 汉明帝更加严苛,汉章帝则更加宽厚。他们俩一同构成了「明章之治」,不过讲真,我之前对这段时期完全没有了解.. 😓

  • 汉章帝想要封各位舅父为侯,但是马太后(马援的女儿)不同意。最终汉章帝还是坚持封侯,以至于马太后去世时很不开心。在这之前东汉是没有外戚问题的,因为阴太后、马太后都很收敛,她们肯定都知道西汉灭亡的直接原因——外戚。不过从汉章帝的窦皇后开始,事情又回到了大汉熟悉的外戚轨道上。。后来的汉和帝在公园88年即位的时候只有10岁,后来的皇帝好像基本都是幼年即位?那长大了以后没有办法,总会有人开始借助宦官的力量对抗外戚,由是开启了宦官与外戚的政治争斗。╮(╯_╰)╭


班超 —— 卷48 / 汉纪40(公元92-105年)

班超的事迹出现在这之前的好几卷里,这一卷已经是他的尾声了,我真的好敬佩他!

  • 班超一家都好棒,班婕妤是他爸爸的姑母,班彪、班固这都是史学家,妹妹班昭更是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儿子班勇也继续是镇守西域的将军👍👍👍。

  •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这时离张骞第一次出西域已经过了快200年了!大汉压制匈奴、经略西域了这么多年,当时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已经在西汉末年的纷乱之后再度向汉朝称臣。

    • 后来据说迁往欧洲的正是被汉朝和南匈奴联合击败的北匈奴,南匈奴后来内迁,在「卷67 / 汉纪59(公元214-216年)」里有提到:南匈奴长期居住在塞内,和编入户籍的平民大致相同,但是不交纳贡赋,曹操因此还稍稍改革了下南匈奴的政治制度。
  • 班超这才能借大汉的威势「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鄯善国斩杀北匈奴使者、在于阗国斩杀巫师、在龟兹国另立新王,恢复大汉与西域之间因为西汉末年战乱已经中断了65年的交往。

  • 公元94年,班超人生最后一场大战「讨伐焉耆国」获胜。西域五十余国尽皆臣服。第二年,班超受封定远侯!👏

    • 仍不失封侯之位
    • 我还想多说两句。在这么些个侯爵名号里,我最喜欢的是「冠军侯」和「定远侯」。正是因为霍去病和班超,「冠军侯」与「定远侯」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 公元97年,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派遣甘英出使罗马,听说到达了波斯湾!!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 公元102年,班超上书乞归,说希望能活着进入玉门关,希望趁自己还在人世的时候,让儿子亲眼看到中原的风土😭。八月回到洛阳,九月就去世了。🙏 老将军千古!


哦对了,改进造纸术的蔡伦也生活在这个时期。公元105年,蔡伦把改进成果报告给汉和帝(但是资治通鉴书里好像没提到..)。


…… —— 卷49-52 / 汉纪41-44(公元106-145年)

汉和帝后边,好像即位的皇帝都是年幼即位?然后国政就会被母族掌控,长大之后皇帝要亲政,就迟早会借着宦官的势力和外戚相斗。宦官们就这么走上前台。诶,那非外戚的大臣们呢?似乎光武帝忌惮再次出现王莽这样的权臣而削减了三公的职务范畴。

世道也渐渐不太平了,经常有地震、蝗灾、旱灾。边疆也狼烟渐起,西域离心、羌人叛乱。皇帝们也都变得昏庸。看着就非常气人!

这段昏暗时期的两束光:

  • 张衡(公元78-139年)!张衡才高八斗,可要不是他曾经官至尚书曾经耿直上奏,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是他曾经发明过浑天仪、地动仪吧。

  • 杨震(公元?-124年),他曾经被称作关西孔子 😂。我是在《中国古代世家教育的当代启示》这篇文章里注意到他的,之前在书里听到的时候完全没有在意.. 其实经典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是源自于他的话。


昔桓帝灵帝之时 —— 卷53-57 / 汉纪45-49(公元146-180年)

大约从这卷开始,三国时期人物及他们的祖先就陆续上线了!比如说荀氏八龙。曹操的“祖父”曹腾更是在前一卷就已经上线了。

另外汉桓帝是第一个笃信佛教的皇帝(在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经常亲自祭祀、祈祷,从此佛教愈发盛行。


跋扈将军·梁冀

  • 外戚梁冀是真跋扈,9岁的汉质帝说他是跋扈将军,他就直接毒杀了汉质帝…. 第54卷里花了一大段整整583个字(文言)直接描述他的各种嚣张跋扈,比如某官员接受任命没来谒见就被他陷害而腰斩.. 但是覆灭(公元159年)的过程显得异常轻松,一千多名效忠皇帝的士兵围困梁冀府,就把他的大将军印信收缴了,当天梁冀夫妇就自尽了。

徐孺下陈蕃之榻

  • 在除去梁冀之后,尚书令陈蕃上书推荐5位隐士,其中一位就是豫章郡的徐稚,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陈蕃担任过豫章郡太守,曾经邀请徐稚担任功曹。平常陈蕃也不接见宾客,只有徐稚来的时候,特地为他摆设一张坐榻。

  • 想不到后来官至太尉、太傅还曾尝试诛杀宦官(虽然失败了..)的陈蕃,被我记住还是因为大约500年后的名句。🤔


但是因为宦官在除梁冀的过程中出了很大的力,从此宦官专权。这才有将来孔明说的:

许多为此进谏的大臣都遭屠戮,直接后果就是「海内伤惧,益以怨结,朝野之人,以忠为讳」,翻译「四海之内悲伤恐惧,日益怨恨,无论是在朝的官吏,或者是在野的百姓,都把尽忠朝廷视为禁忌」。东汉时期出现了很多隐士,我猜测「昏君不值得效忠」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子。

于是有了党锢之祸:

  • 这是一场宦官们与大臣们之间的争斗。史书显然会站在大臣这一边,但是宦官代表着皇权。不过似乎爆发第一次党锢之祸(公元166年)的原因是士人们「法外杀人」?汉桓帝至少没怎么杀人。

  • 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公元168年)的时候已经是汉灵帝了,他就比桓帝烂多了。一直到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党锢才被解除,士人们才重新回到政治舞台。在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时候,那些三国前期的名人们已经上场了。

    • 张俭因为党锢之祸被迫逃亡,只有16岁的孔融做主收留了他,当时孔融的哥哥不在家,兄弟俩争着接受死刑,最终孔融哥哥因此被杀。
    • 袁绍也是因此第一次被提到,他为陷入党锢之祸的名士们寻求救援,安排他们逃亡隐秘身份。

无论外戚还是宦官,他们都是要依附于皇帝的,所以名义上还是要保持天下稳定的。而后来黄巾起义、董卓进京、地方诸侯起兵反董掌握实权开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对于这些被党锢之祸破坏的士人,司马光在评论中所赞赏的态度似乎是「择安去危,保全自身」?#请自嗣同始🤔

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东汉末年分三国 —— 卷58-68 / 汉纪50-60(公元181-219年)

从这一卷开始,三国的大舞台终于渐渐铺开了,那些熟悉的名字也一个个冒了出来,激动!

三国游戏

我对三国历史的了解深深受到几个游戏的影响。

①《三国志9》

最初是在堂哥家里看到他玩这个游戏入的门,一开始我什么都不懂,也不会上网找攻略,就自己瞎玩。长大之后就再也没法这么奢侈地投入这么多时间在新游戏上了,所以现在玩的仍旧是老游戏、或者是上手容易、即时反馈强的新游戏了。我现在就希望 KOEI 能够在 steam 上架这些旧版的三国志们,让我补个票..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档是208年赤壁前的剧本,之后再也没玩出过这么奇特的剧情了:

  • 当时选了看着最简单的曹操,在灭了位于新野的刘备之后,北方的乌丸(a.k.a. 乌桓)部落就开始侵扰边境。当时执拗的我正面硬刚乌丸,各路猛将守在北平和蓟城,来一波乌丸消灭一波。最终就这么慢慢地硬生生耗光了所有30万乌丸军然后一波反推拿下乌丸….

  • 这期间也没有招惹其他诸侯,专注内政,内政满了就探索,因此自己发现了东海之滨的隐藏城市倭!等乌丸最终被攻下的时候,我早就达到了1000声望称帝了。这时我突然发现,或许是看我为国征战太努力,剩下的全部诸侯都能够被我劝降了,以德服人!!我就这么兵不血刃地统一了全国。😄

因为对游戏浸淫太久,我对城池位置、对将领们的属性等等都有基本印象。

也因为浸淫太久,游戏也严重限制了我对三国的了解。比如说 san9 里只出现了乌丸、羌、南蛮、山越四个外族,因此我对这段时期匈奴、鲜卑的存在一直都没有概念。。


②《三国群侠传》

这是我在游戏店花钱买的正版游戏,是一个现代人被召唤回到三国时代挑选召集几位三国人物入队打败魔神附身的董卓的故事。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游戏做的也是非常棒呀。不过可惜我从来没有玩通关过….

游戏里董卓占据了洛阳,因此曹操的总部设在邺城。受此影响,初中历史课上有一次当老师提问「魏国的都城在哪」时,我毫不迟疑地就说了邺城.. 后来才知道不对,曹丕定都洛阳😅。

正史

好了言归正传。不过这几卷里确实没有什么想记录的东西了,一切好像都那么熟悉,虽然细究之下肯定会有好多情节是与演义有出入的。不是很想找不同了..

不过这次在看到刘备说到髀肉复生的时候,我突然也有共鸣,有一股悲凉:😔

日月如流,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此外这次倒是有了一些新的角度,比如说:

  • 公元189年,汉灵帝终于挂了。外戚·大将军何进和袁绍谋划,打算诛杀宦官,袁绍建议何进多召各地的猛将豪杰率军向京城洛阳进发,以此威胁何太后,董卓因而进京。显然是不需要这么麻烦的操作呀,曹操也「闻而笑曰」。所以袁绍在这里是蠢还是坏?是坏吧?反正是被自己的私心所驱动。对于何进而言,大约20年前窦武陈蕃诛杀宦官失败身死的教训还历历在目,何进也怕。

  • 衣带诏事件中,董承也算是外戚势力想要复辟吧,可惜曹操是掌握军权的实权派。

一点感想

公元221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享有四百年国祚的大汉终于完结了(蜀汉就不管了)。离三家归晋还有几十年,但东汉就到这里结束吧。想当年位面之子光武帝创下基业,之后仅有明帝、章帝算的上贤明,之后的皇帝们就都不咋地了,和西汉根本没法比!

不过最后的这段时期真的是谋士辈出、将星云集!!乱世乱世,选择错了,就会死,因此才能过滤出那样的星云璀璨吧。不过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段时期就只剩下十室九空、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的凄凉。

这之后,将会经历魏晋南北朝、会经历五胡乱华、会经历衣冠南渡,都是我不太了解的部分!不过东汉中期就已经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了,南北朝期间肯定会有更多不感兴趣的部分吧.. 我专门 “prefetch” 了一下,现在看到了第68卷,再翻一倍到第136卷的时候还只是到宋齐梁陈中的齐呢…. 且行且珍惜吧。🙏


说实话,我确实有一点点疲倦了。从开始看(听)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个半月,按这个速度的话,全部听完整理完估计还要16个月…. 时间成本不容小觑。虽说基本是在开车路上或者运动期间作为 BGM 听完的,但是同样的时间里可以用来刷其它的书呀,最近几个月在微信读书上已经毫无进展了(kindle 上倒是还有一些进展)。所以争取加速在年底完结这个系列吧。💪

我最初的野望是把孤立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但在某些没有「亮点」的时期里(比如东汉中期),政治不算清明,没有名垂千古的时代之子,但也没到民不聊生的地步,天下英雄仿佛都在蛰伏。因此不可避免地会走神,使我重新反思一个根本问题:自己翻历史脉络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想了想,最终还是化为2个字:「有趣」。至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什么的倒还真不是当下的关注重点。对前因后果、历史进程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本身不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吗!往深了说,这也关系到我的身份认同🤔。

我其实也YY过,如果高中时候读了文科现在该是怎样一副光景呢。在那条世界线里我的榜样应该就是「稚嫩的魔法师」这样的UP主了吧!还挺期待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