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老师的文字真是太吸引我了!

旅行人信札》。

每次旅游归来,我都不免会陷入几天的迷惘状态,好像韶光易逝、又得泯然众人。这种心境被陈嘉映老师在1981年春天两个月逆时针环游中国的旅途末尾精准地描述出来:

躺在铺位上,觉得轻松,从这两天的奔忙中喘定一口气。但不知为什么,当站在甲板上等待发动,当江风吹进舷窗,却有一种忧郁感;像什么呢?像我们站在青春的边缘,感觉到时间的离心力正在把人们抛出去,抛出动荡、冲击、炫目的人生中心,抛向安稳的常规生活。就是那种即将寂静下来的惜别之情吧

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觉。

最初是翻转电台的某一期节目里推荐了这本书,推荐说可以从那个时代的记录看出,当时的中国各地差异是多么巨大,对比现在全世界的趋同,以及什么是真正的游历。可惜各大平台上一直没有电子版,直到去年 Bing 回国一趟终于捎来了一本暌违已久的纸质书。

几近40年前的风貌差异确实巨大,当时混乱的年代刚刚结束,陈嘉映老师出去旅游甚是洒脱,常常在徒步了一天入夜到达目的地之后才开始考虑如何过夜的问题,可以找一户人家安顿、午睡上一个半小时再走,也可以找来一块木板在山间尚未落成的一间小屋里在雷雨声中睡上一晚。

景色虽美,全书给我冲击最深的还是文字。漫长的旅途经过有魔力的文字萃取,使我仿佛也跟着环游了一圈中国。这就是我想要写出来的那种清晰准确又如朋友般亲切的东西。陈嘉映老师自叙道:

我总相信,写字和为人一样,不可制定出一种标准的风格。有人重错综玄深,有人喜巧思奇构,有人取款款交心的方式。至于我自己,则力求远避烂漫芜杂,做到质直准确干净

嗯,质直准确干净!但是陈老师你显然过谦了。。在第17封信记述的雁荡山之旅中,

沿大锦溪直到大龙湫,路面平缓。待入谷纵深,山路一回,便见雁山盛景龙湫了。一面石壁高百九十米,围成一段圆弧,稍稍前倾,拦住去路。弧中心稍向后折,龙湫便从天而落。水势不小,被风一吹,忽如白沙缓展,忽如银蛇攒动,忽落潭心,其声清脆,忽落磐面,其声簌簌。倚巨石躺倒仰观,絮状白云在蓝天飘过,整壁欲倾,其势汹汹;绕道瀑后,则见一幕水帘,外透云天。如此景色,亦为他山之所罕见也。瀑东南向,若上午来,日光直射,想来又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没时间了,否则还要设法绕到石壁顶上去,看看是何模样。

😵

总结来说,这本书是私人游记,是陈嘉映老师在旅行期间寄往家里的信件合辑,从所见所闻自然引申到所感所想,真情实感流出来了,真实鲜活的形象就立起来了。满腹诗书又贴近土地,真是很难不令人神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