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好问题,方法是好方法,啰嗦也确实是有点啰嗦。

深度工作》。

我体验过沉浸式学习的心流、收获过灵感与成果,所以本书第一部分论述「为何深度工作的状态是有益的」于我而言没有多少新东西。能够集中注意力专注学习本来就是一种需要习得的能力,诚如作者所言,在肤浅状态下度过足够久,可能就很难回到长期专注的状态中了。疫情以来便是如此,隔离在家太久了,以至于这样的沉浸式体验我需要重新拾起。

万事开头难 + 破心中贼难。那么怎么办呢?作者的观点是:「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简而言之,让习惯和本能压制惰性与心猿意马。特此推荐 Fabulous 这个 app,是时候重新用起来了。

具体到工作时间的模式,还是书中所谓的「节奏哲学」最适合我,即养成固定的习惯,从而不需要投入很大精力便可以进入深度状态。毕竟「做计划、然后分治、每天做一点」——这不就是支撑我到今天的核心算法嘛。书中说一天大脑能够达到的深度工作的时间大概是4h,写代码废寝忘食起来可比这久多了。而剩下的「双峰哲学」——work hard, play hard——容易迷失并带来强烈的负罪感;「记者哲学」——抓住每个空闲时间进入深度工作模式——需要对所做的事情充满极强的热情或能带来强烈的满足,太不现实了。

书中提到的另一个点我也忽视了很久:上下文切换的代价,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那么及时在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因而如果有一丝丝的无聊就打发时间,那么人将很难实现最大程度的专注。这一点我做的不好,常常稍有空闲便切换到其它可看、可听的资源上。不仅娇惯了大脑,还减少了潜意识处理当下问题的时间,降低了灵感出现的概率。换句话说,人需要享受孤独,享受无聊,享受发呆。

对此,书中也给出了具体的应对,从深度状态切换到肤浅状态时段时不要马上开始,而是至少等上5分钟再开始上网。5分钟的时间并不长,不会过度阻碍你的进度,但是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这却是意义重大的,因为这样做把你想要上网的感情与实际上网的回馈这两者割裂开来。